华声在线3月25日讯(通讯员 夏琼 钟小艳)当非遗风筝遇上数学轴对称图形,课堂会迸发出怎样的耀眼火花?近日,益阳市石码头小学二年级学生在资阳区明清古巷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孩子们手持自制风筝,在春风中奔跑,用数学知识、科学知识解码传统技艺的智慧密码。
活动特别邀请益阳名师、益阳市美术学科带头人、益阳市剪纸技艺能手肖静老师现场教学。肖静首先介绍了风筝的历史、制作方法,然后手持传统竹制风筝,演示“扎、糊、绘”技艺。孩子们在古风古韵的明清古巷四人一组,围坐一圈,在老师指导下尝试用环保材料制作简易风筝,将北京沙燕等传统纹样绘制得栩栩如生,威武的火箭、艳丽的蝴蝶、可爱的金鱼等样式的风筝也深受孩子们喜爱。
“风筝左右翅膀必须对称,才能飞得又高又稳!”活动现场,学生左澳成指着自制的沙燕风筝向小伙伴展示。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将各种纹样粘贴在风筝骨架上,用直尺测量两侧竹篾长度,在实践中理解“对称轴”概念。“活动将课本知识与非遗技艺结合,学生发现古人用对称原理制作风筝时,眼睛都亮了。”数学教师介绍道。
活动尾声,一只只承载着对称美学与童真想象的风筝腾空而起,在蓝天中绘就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动图景。
教学副校长姚剑表示,这次活动是石码头小学“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的普适融合模式研究”的启动序曲,学校将以“非遗+学科”创新模式,让传统文化可触可感。未来,学校将持续探索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的育人路径,用PBL助力学生厚植文化自信,成为有根有魂的时代新人。
(一审:杨露 二审:邓望军 三审:谭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