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8月13日讯(张洋)8月7日,长沙理工大学化学学院脱贫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跟随通道侗族自治县的扶贫干部一起前往通道县县溪镇西流村开展扶贫工作。本次实践团带着前一天团队成员何妍在怀化市沅陵县的实践分享,探究怀化市不同县的扶贫工作。
实践团成员跟随扶贫干部一起走进了他们帮扶对象的家里,实践团在帮助扶贫干部整理扶贫材料的同时,也对部分贫困户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实践团正在采访杨先生
第一个来到的是一位有肢体残疾的杨先生的家中。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不能做很重的活,只能去周边乡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来补贴家用,其余的都由自己的妻子外出打工获得,同时他还有一个正在读高二的女儿,成绩在班上中等偏上。他们向我们表示,以前没有政策补贴的时候,总想着让女儿放弃学业外出打工补贴家用,现在她读书,每个学期都有1500元的教育补贴,道路也修好了,去县城上学也不需要像以前一样先坐摩托车到镇上,再转客车到县城,现在也很庆幸她当时坚持一定要读书,没有放弃。
扶贫干部向老人讲解扶贫政策
第二户人家是一对留守老人夫妇的家,他的家在西流村的村尾,看到自己的帮扶干部来到家里,两位老人显得非常开心,对于自己生活的变化,老人们一直感慨的就是村里道路的修建,以前的他们完全与世隔绝,离自己家最近的邻居都要走几里路,现在道路修好了,和邻里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亲近。老人家于2015年已经脱贫,但是根据“脱贫四不脱”的原则,老人家依旧享受着之前的政策,老人对此也表示对国家和党组织的感谢,一直感慨国家政策真的好了,像不懂的政策,不了解的补助,在精准扶贫后,帮扶人都会和老人解释清楚,有适合的政策也总是帮他们争取,甚至很多需要自己去办理的,他们会因为老人不方便而帮忙跑腿,这是最让老人感动的事情。
实践团正在采访第三户人家
第三个去的是一个有七户人的大家庭,一进去,这家人也十分的热情,听说我们是来做“脱贫”主题的实践的,这家人的男主人也十分激动,他向我们说:“我们家住在这个小半坡上,晚上出门特别不方便,以前的道路依然十分泥泞,客人来我们家都战战兢兢,害怕摔跤,政府听说这个情况后,为我们专门修建了一条路出来,还为我们单独修建了路灯,对于我们家的家禽养殖也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
在入户工作结束后,实践团也向扶贫干部进行了一个简短的采访,当问到在扶贫工作中,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时,他们说:“扶贫工作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一名基层扶贫干部,我们也感到无限的光荣,这些年的扶贫工作中,最困难的莫过于一开始扶贫户的不理解与不配合,时常害怕自己的扶贫工作只是一个空壳子,不能做到“授人以渔”,但是通过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和大家的努力,贫困户们逐渐开始认可我们的工作,对于未来也渐渐充满了期待,也变得相信我们,变得更加勤奋和努力,也希望以后能够变得更好。”
实践团成员在与收到图书的孩子聊天
实践团在采访的前一天也向扶贫干部了解到,西流村有很多孩子,还有部分因为自身的身体问题而辍学,于是按照年龄阶段,为他们准备了小说与绘本,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书籍能让他们能够对未来的生活有更积极的憧憬。通过这次采访也了解了很多扶贫工作的细节,也让实践团理解了扶贫工作的真正意义,它的意义并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任务,是通过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的那一点一滴,彼此逐渐建立起的信任,让扶贫工作充满温情,让祖国的未来也更加的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