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7月11日讯(通讯员 周敏)自1993年踏上教育工作岗位以来,30年来,朱俊中始终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深耕细作,初心不渝,饱含真情,用爱心与坚守为乡村教育添砖加瓦。
肩扛责任,和师生幸福相伴
师者的情怀在于职责。朱俊中心里有一个“目标”——为农村娃点燃梦想,为他们筑牢人生梦想的基石。自2016年担任校长以来,朱俊中结合学校管理实际,大力倡导“三个负责”的理念(为自己的师德行为负责、为孩子的终身幸福负责、为周围的父老乡亲负责),做好学校健康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办幸福教育,育幸福人生,围绕这一理念,朱俊中对校园文化进行了整体规划与设计。以“幸福教育”为主题创建“温馨校园”文化,开辟了“悦读长廊”“温馨时刻”“温馨天地”,处处有教育,处处是课程。校园的墙角花朵绽开,摇曳生姿,给师生创造一个教育“磁场”,使师生在发展思维的同时,也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2020年,他带领的泉塘中学是邵阳市唯一入选“湖南省温馨校园典型案例学校”的学校。
身心力行,与师生同心同行
朱俊中深知“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作为校长,他扑下身子带头干,和行政班子、师生们一起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留人先留心,要设身处地为师生着想,让老师有归属感。”朱俊中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患有严重心脏瓣膜病的他,需常年煎服中药,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总是提着“药罐子”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为丰富住校老师的业余生活,他修建了工会活动室,开展文体趣味活动缓解工作压力,教工食堂节假日不打烊,让青年教师安心住校,适时谈心谈话,关注每位老师的思想动态,让老师有一种被尊重、被关注、被认可的感觉。
乡村教育的艰辛,需要一代代教育人的清贫坚守。他让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扶”,让新教师跟班学习,通过“组班子”“搭台子”“压担子”,让新教师“一年达标、两年成熟、三年骨干”,为学校发展接力赋能。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朱俊中所管理的泉塘中学,连续五年稳居武冈市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第一名。最多的一届,有62人升入省示范性高中,刘慧蓉同学获得全市第七名的好成绩。朱俊中也被武冈市委、市政府授予“教育教学质量突出贡献奖”“市十佳校长”。
“朱校长既是我们的校长,又是我们的长辈,事无巨细,他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上课,如何管理班级,如何整理资料,如何排课表,如何组考,如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如何做人……”回想起在泉塘中学的日子,已经走上马坪中学校长岗位的付立戈深情地说。
爱心浇灌,为师生成长引路
“我也出生在农村,深知农民的辛苦。作为校长,我有责任弥补他们的亲情缺失。”朱俊中说。
针对学校留守儿童居多的现状,朱俊中广泛听取家长意见,设置了“亲友团”“后劲团”两个团队。其中,“亲友团”利用“留守之家”让留守儿童每周与家长进行视频聊天,与父母及时交流、沟通,并将办公室打造成“爱心小屋”,对师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后劲团”通过对后进学生分析原因,因材施教,让掉队的孩子跟上来。
2021年秋季,在婉拒了前往长沙学校的带编入职邀请后,已经拥有正高职称的朱俊中被组织安排到大甸镇中心学校担任党总支书记、校长一职,他每天提着电脑包,微驼着背跑三至五所学校调研,解决了不少“家长里短”。
由于房屋审计结论未给出,已经建成的学校食堂一直未能使用,朱俊中将施工方及建筑公司代表一起请到学校成功商议解决;因中心幼儿园的教室被隔断改建,师生们办公、学习、住宿挤在一起,他跑遍各级领导办公室,争取资金,主动把学校的办公场地腾出来,用作幼儿园老师的办公室;面对一些家长花高昂的学费把孩子送进民办学校学习的现状,他修订招生制度,规范评优晋职方案,组建教研共同体,狠抓教学常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整合教育资源,仅七年级的招生在往年的基础上就翻了一番,获得老百姓的连连称赞。
“中心学校就是乡镇学校的家,我必须为学校做好服务,为师生排忧解难。”朱俊中饱含深情地说道。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朱俊中坚持每天阅读打卡,笔耕不辍,在教研教改的路上步履不停,仅半年时间就已经在《教师报》《邵阳日报》《湖南教育》《新湖南》《湖南教育新闻网》等平台上发表12篇教育论文。
“教育是一份爱的事业,用爱浇灌乡村教育的未来,才会收获幸福。”朱俊中说,前途漫漫,他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努力耕耘在乡村教育,为师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
(一审:余画 二审:余画 三审:蒋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