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华声教育>人物>正文

刘潭喜:以“廉”花之清香,润留守儿童之心田

2022-12-30 15:07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黄爱民]

  华声在线12月30日讯(通讯员 唐庆妍)“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微风徐徐,书声琅琅,在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仁和完全小学,刘潭喜正带着孩子们大声朗读课文。这是他又一次从病房回到学校,悄悄地,默默地,好像他从未从这里离开过。

图片 1.jpg

  仁和完小是北湖区鲁塘镇最偏远的教学点,在这里就读的大多是留守儿童,孩子们的父母常年不回家、爷爷奶奶忙着操持农活是普遍现象。“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是刘潭喜一直以来的心愿,尽管有很多学生没有信心,刘潭喜还是选择把学生拉到一边,用温暖的言语慢慢开导他们。为帮助学生补上落下的功课,刘潭喜常常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为学生补习,看着这些家里“没人管”的孩子在自己的教导下渐渐成长,刘潭喜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近年来,刘潭喜的身体情况每况愈下,学校也曾多次探望,同事们也偶尔试图给予物质上的帮扶。“还有的是比我困难的老师,我不能收。”但每次都会受到刘潭喜的婉拒。

图片 2.jpg

  一路走来,是共产党员的信仰支撑着刘潭喜从不轻言放弃。他认为乡村教师要在学生身上倾注更多的心血,他希望这些学生能再努力一些,用读书改变命运。2007年,在鲁塘镇石墨矿村子弟学校工作了22年的刘潭喜接到通知,石墨矿村子弟学校改制,上级将其调入了鲁塘中心学校工作。“到镇中心校交通更便利,各方面待遇也更好,你抓紧机会去吧。”学校考虑到刘潭喜的具体情况,如此多番劝说其调动,但是刘潭喜还是主动要求到更加需要他的地方。他申请到偏远的蕉塘村小工作,之后又调入了同是偏远山区的碧潭村小任教。“更高的工资待遇固然好,我是觉得学生需要我,所以一直留在这里。”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但乡村孩子同样对知识充满了渴望。2018年,刘潭喜再次选择了赴距离鲁塘镇30公里的仁和完小任教。三十余年,一个个村小留下了刘潭喜工作的足迹,一个个留守儿童在刘潭喜的指引下走出了大山,而刘潭喜,依然留在仁和完小。

图片 3.jpg

  2020年,郴州电视台来到仁和完小对刘潭喜进行采访,刘潭喜用短短几句话就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总结。特别是当记者问起他留在这里的意义时,他只是说:“我作为一个党员还是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

图片 4.jpg

  现如今,刘潭喜的身体需要靠药物维护,但他仍然带病坚持在最基层的教学第一线。2016年,教育部和人社部为他颁发了乡村从教30年的荣誉证书,他也多次被评为鲁塘镇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受到了北湖区政府的嘉奖。

  一捧泥土,一袖清风,他用园丁般的精神细心浇灌祖国的花朵,净化留守儿童的心灵。他满腹才情,却甘为人梯,这就是刘潭喜,一朵托起孩子们成长摇篮的大山之“莲”。

(一审:杨露 二审:余画 三审:王亚奇)

教育维权
会员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师大附中 长沙经贸职业中专学校 长沙市北大新世纪恒定中学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