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孩子又成了他的学生
坚守大山10年、陪残障孩子成长……记者走近5位教师的教学生涯
近日,湘西州泸溪县红岩村辛女溪小学,中南传媒·晨基金捐赠的图书。图/记者粟霜晴
潇湘晨报记者粟霜晴长沙报道
韩景好和杨伍英夫妻俩在大山里坚守10年,最放不下的,是乡村学校的孩子们;作为湘西自治州泸溪县红岩村辛女溪小学唯一的老师,印刚生教完父亲又教起了孩子……不管是在偏远乡村坚守了十几年的乡村教师,还是陪着残障孩子一同成长的特教教师,他们对待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持,深深地打动着人心。
和老师一起陪伴孩子的,是书籍。如今,中南传媒·晨基金(简称晨基金)的“童心连世界”爱心图书馆援建项目已覆盖湖南14个地级市的特殊学校。截至目前,该项目援建的图书馆、图书室和阅览室已超过66座。
陈蕊
“除了家人,就觉得老师是最亲的”
在和记者的聊天中,张家界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陈蕊提到一位在普通学校教书的朋友,今年,朋友带的一对双胞胎分别考上了清华北大。
“但特校老师从来不会有这样的经历。”陈蕊说。
前不久,学校一些老师去长沙出差,当时有几位曾经教过的学生在星沙一家企业工作,老师们便结伴一起去探望他们。
“这些学生在那里上班上得很开心,他们的工资比我们还高呢,真的为他们感到欣慰。”陈蕊说,“这些孩子,除了家里人,他们就觉得学校老师是最亲的。”
说到这里,一直优雅端坐着的陈蕊开始擦眼泪。陈蕊擦泪时,一旁的老师继续补充:“最普通的事,最脏的事,我们老师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做。有时候,培智部的孩子会把大小便拉在裤子里,我们老师也不会嫌脏,会帮他们清洗。”
原来,有一些学生是住校的,他们生病时也是老师陪着去医院,一个晚上一个晚上地打点滴。在特殊学校,老师甚至比家长做得更多。
“其实有些孩子在家里也不太受重视,要么就是特别关心,要么就是不管不问。”陈蕊说,特别是家里有两个以上孩子的时候,有了比较之后,会将这个特殊的孩子当作负担。只有在学校,他们是被一视同仁的。
去年,因为生病,陈蕊去长沙做了一场手术,手术结束后,医生嘱咐她要在家休养半年,但由于实在放心不下学校的孩子,陈蕊出院在家待了不到一个月,就回到了岗位。当记者问到这件事时,陈蕊说:“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其实就是特别普通的一件事。我们只会反思自己给我们学生的爱不够,从来不会觉得给他们的爱多了。”
这些孩子虽然无法融入真实的世界,但他们在书中发现了更大的世界。去年,晨基金为他们捐赠了1000册绘本,专门针对培智部和低年级的特殊小孩。
石邦周
学生遇到能打招呼,都是一种奢求
“别人有别人的骄傲,我们有我们的自豪。”湘西州民族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石邦周认为,从事特校老师工作,必须有一定情怀才能做好,而不能仅仅将它当作一份谋生的工作。
孩子们的情况十分特殊,有些小孩甚至会表现出一定的攻击型人格。这个时候,老师必须有很强的耐心和爱心,才能做好这份工作。石邦周当年学习特教专业时,也曾怀疑过这份事业——做特教的成就感来自于哪里?
从事特教工作几年后,他终于找到了答案。“对于我们特校老师来说,看着他们从入校时什么都不会,到后来具备了普通人的生活能力,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石邦周说,他们没办法像普通学校的老师一样对学生的成绩有所期待,在校外遇到时,学生能认出他并叫一声老师,他都能高兴好久。因为大多数时候,对于智力障碍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奢求。
慢慢地,石邦周发现,这些孩子也有可爱的一面。学生表现好了,老师会给他们发小红旗,这时候孩子们就高兴得不得了,第二次还会要求一面更大的红旗,而石邦周也会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在采访中,石邦周提到了学生非常爱看的一本书,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这是一本非常应景的书,它讲述了作者成为盲聋哑人后的经历,包括接受自己残疾的事实,以及不断地克服生活中遇到的障碍,最终成为了一位优秀的作家、慈善家的故事。在晨基金捐赠的3000多册图书中,这是被高年级学生翻阅最多的书之一。学生们从这本书中找到了共鸣,也拥有了面对生活的勇气。
韩景好、杨伍英
放弃城里工作,为留守孩子教书
得家村小学,一所深居在湘西大山里的乡村学校,地处偏远,教学条件非常差,但韩景好和杨伍英却在这里坚守了10年。
这所小学只有50来名学生,韩景好和杨伍英是仅有的两位老师,对于他们来说,学生更像是他们的孩子。
由于家在镇上,每次过来需要将近1小时的车程,因此两人大多数时候都住在学校。一间不到8平米的屋子,是他们临时的厨房,偶尔还会有村民送来自家种的蔬菜。如今,夫妻俩的孩子已在读高中,正是需要父母照料的时候,但他们没有申请调回城里。只在周末休息时,会尽量赶回城里,为许久不见的女儿做上一顿饭。
“感觉这里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杨伍英的语气里满是心疼。在他们看来,女儿从小就比较自立,能够照顾好自己,但这些五六岁的孩子们太小了,实在让人放心不下。
两年前,晨基金的工作人员听说了这个学校的故事,当即决定要为这里的孩子们做些什么。跟晨基金以往的援建项目不同,这个村小规模小、学生少,场地有限。晨基金为这所小小的学校量身定制,在教室里布置了图书角,并捐赠了儿童图书,希望用这种方式搭建起孩子们和外面世界的桥梁。
杨伍英说,一到中午休息时间,孩子们就来到多媒体教室看书,他们最爱看的是带插画的故事绘本,有的学生会拿着书跑来问老师:“老师,您知道这是什么恐龙吗?”
这个时候,杨伍英常常故意说不知道,等待学生得意地公布答案。
印刚生
坚守30多年,学生孩子成了他的新学生
而在湘西自治州泸溪县红岩村辛女溪小学,还有一位乡村老师默默坚持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他就是58岁的印刚生,也是这所学校唯一的老师。1986年,印刚生就来到了这所学校了,亲眼看着有些学生的孩子如今又成为了他的学生。
印刚生说,由于长期缺乏陪伴,一些孩子和父母出现了隔阂,但和老师感情非常好。有时候孩子都不叫他老师,而是直接叫爷爷。印刚生的几个孙子也都是在这里上完二年级才去县城上学的。因此,在他看来,学生和自己的孙子是一样的。
“我是既当老师,又当保姆。”印刚生道,有时候家长没有及时来接孩子放学,他会亲自护送学生回家。在路上看见印刚生,学生也会热情地请他去家里吃饭。每年教师节,学生还会学电视里的样子,去山上摘了野花,做成好看的花环送给老师。说到这里,印刚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在学校的隔壁,扶贫工作队新建的村部小楼里,晨基金为学校和村里的孩子援建了一座图书室,彩色的书架上摆满了基金会捐赠的绘本和其他图书。
“孩子们都爱看这些书。”印老师说,“他们喜欢沉浸在书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