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沈文萃 张脱冬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8月初,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初等教育学院2020年上半年顶岗实习支教队伍陆续返校。16日,初教学院召开支教实习经验交流会。“今年受疫情影响,你们的支教工作比往年更加繁重,但你们做得很棒!”院党总支书记苏冠充分肯定道,“希望今后支教的同学,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奋好学的作风。”
同学们畅谈着这几个月的实践、思考、体会,无不感觉收获多多。
民院新生第一课:爱教育,爱农村
2006年,教育部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湖南民院党委鼓励学生: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年,该院派出一批实习生奔赴平江最偏远的虹桥、三墩等乡,开展教育对口扶贫。
自此,到广袤的农村大地去挥洒汗水,成了大多数同学的信仰。初教学院院长何君辉要求学生:万丈高楼平地起,必须把教师基本功打牢。
怎么打?何君辉斩钉截铁道:“练!练‘三笔一话’。”
“三笔一话”,即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这是师范生的基本技能之一。一年365天,该校学生天天晨练书写和普通话。
李梅自1997年大学毕业,已在该院教了23年书。新生上课时,李梅按学号顺序将学生叫到讲台上,用普通话作5分钟自我介绍。她发现,有的学生不仅普通话带口音,站在台上竟然手脚发抖。李勤就是其中一个。
大一时,李梅重点关注她,从心理上帮助她克服紧张情绪,刻意增加她的上台次数。当李勤感到胆怯时,李梅在台下用眼神鼓励,带头鼓掌。
几年后,李勤考入平江教育系统。如今,已是板江乡小水小学校长,通过自己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她将昔日简陋的小水小学,改造成了师生心目中理想的模样。
“初教学院不止培养了一个李勤!”讲到这些年培养的优秀特岗教师,何君辉如数家珍。2014年,学院响应国家“卓越乡村教师培养”计划,每年从1000多名学生中遴选50名爱岗乐教、志愿扎根农村的学生组成“卓越人才班”,进行重点培养。从该班走出的2017届毕业生童冰桂,短短一年多时间,从平江献冲中学化学教师晋升为办公室主任。
“工作这一年来我取得的成绩,和在校3年老师的严格培养分不开。”童冰桂感恩母校,“虽然院长平时对我们管得紧,但私下特别平易近人,经常告诉我要不断提升自我格局。”童冰桂经常自费外出学习,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带给同事们。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初教学院特岗招聘专干叶洪,拿出一份2013年至2019年的平江特岗教师录取人数汇总表对记者说:“你看,2013年只有15人,2014年就增加到28人,2018年达到86人。”近几年,该校已为平江输送特岗教师450名。
支教学子感慨多:支教半年,影响一生
今年4月底,湖南民院大三学生叶昕月和39名同学背着行李,出征平江县乡村小学,开始了半年的教育扶贫实习支教生活。这是2006年以来该校向平江派出的第14支扶贫实习支教队。
叶昕月到达南江镇中心小学,被安排当副班主任,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事务。
繁重的实习任务下,不时冒出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有个小朋友上课总爱将腿故意伸得长长的,以绊倒同学为乐。”说起这个同学,其他老师和同学都头大。
叶昕月决心正面引导、帮助他。她了解到孩子的家庭情况,家中有四姐弟,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妈妈如牛负重。
叶昕月将孩子叫到办公室,和他“约法三章”,“如果你下个星期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老师就送给你小礼物。”听了叶老师的话,孩子果真一个星期变化不小。几周下来,他已转变成一个守纪律的孩子。
“之前以为一个实习生根本管不住孩子,没想到叶老师太有办法了。”有家长在微信群里点赞。
顶岗实习期间,用“准老师”李耳玲的话来说,“大学三年学的东西都派上了用场”。李耳玲被分配到平江加义镇中心小学,主教一年级语文,兼科学、体育、音乐课。“俗话说,一个顶俩,我这算不算一个顶四?”李耳玲开玩笑说。
母校勤练“三笔一话”的好传统,让李耳玲尝到了甜头。一手漂亮的板书,令路过教室的领导和老师们赞叹不已。她对学生的写字,一笔一画要求十分严格。“学生写完,给同桌检查对比,再小组检查对比,最后我检查,不行就再来一轮。”
李耳玲还发挥自身特长,代表教师参加乒乓球比赛、帮学生排练舞蹈、组织运动会。“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加义镇中心小学校长李生明赞叹道,“这样的师范生可以来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