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假期,我跟随父母参观了塘田战时讲学院。来之前,我从未想过,湘南一座寻常院落,竟能让人如此清晰地听见历史的回响。当踏入邵阳县塘田市镇对河村那片青瓦白墙的建筑群时,时光的齿轮仿佛开始倒转。斑驳的砖墙和布满岁月痕迹的木梁,如同沉默而深情的史官,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民族危亡的悲壮岁月。这座被誉为“南方抗大”的塘田战时讲学院,在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中,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以统一战线形式创办的战地干部培训学校。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宛如一次灵魂的洗礼,让我深切感受到红色基因那磅礴而深沉的力量。
历史抉择:南方抗大的诞生
1938年夏,是一个被阴霾笼罩的季节。日军铁蹄越过长江,战火逼近湖南。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历史学家吕振羽受中共湖南省委和中共中央驻湘代表徐特立委托,向省委建议创办讲学院。他回到故乡邵阳,相中了夫夷河畔原为清末太子少保席宝田的别墅作为校舍。
这是一着险棋,也是一步妙棋。为争取讲学院更多的存在和发展时间,吕振羽巧妙团结各方力量,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席宝田的后人听说是办学抗日,不但答应出借别墅,还免除了全部租金。
1938年9月15日,塘田战时讲学院正式开学。来自湖南、江西、福建、湖北乃至东北等地的120余名学员齐聚于此。讲学院以“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实施战时教育,培养抗战干部”为教育方针,设研究班和补习班,课程教材大都由教师自编。翦伯赞、张天翼、曹伯韩等一批知名学者和作家,自愿来到这个偏僻山沟无偿教学,在烽火中坚守着文化的尊严和抗战的信念。
革命熔炉:精神传承的火种
在塘田战时讲学院,学员们不仅学习理论知识,更在实践中锤炼革命意志。师生们以小组形式深入农村,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为老乡办识字班,教唱抗战歌曲,表演抗战剧曲,帮助春耕秋收。在学院周围的田野、山村和夫夷江畔,处处回荡着抗战的歌声。
讲学院建立了党小组和党支部,在学生中培养发展了40多名共产党员、100多名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我们迎着大时代的巨浪,勇敢热情的青年聚集一堂,加紧学习,奋勇救亡……同学们,起来,走向光明的路上,我们是创造新中国的健将。”这首由曹伯韩作词、张天翼作曲的塘田战时讲学院院歌,至今仍在当地传唱。
种子不死:红色基因的蔓延
1939年4月21日,讲学院被迫解散。虽然仅存7个多月,但讲学院为党培养了250余名进步青年。这些学生撤退后,有的奔赴延安,有的回乡建立党组织……他们中既有像曾国策、谢维克那样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烈士,也有如邓晏如、姜景、刘逊夫等在各条战线继续为党奋斗的战士。
在参观过程中,当我听到讲解员述说学员们用身体压住手榴弹保护群众的事迹时,眼眶不禁湿润了。那晶莹的泪水中,饱含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感动。这些在战火中培育的革命种子,最终长成了支撑民族解放大厦的栋梁。他们的生命轨迹,深刻地印证了那句誓言:“只要种子不死,春天终将来临。”
薪火相传: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
夕阳西下,我终须离去。回望那一片渐次沉入暮色的白墙,它静默着,如一个巨大的、已然凝结的浪头。
作为00后,我们或许不必面对枪林弹雨的残酷考验,但科技竞争、文化冲突等新战场同样需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塘田战时讲学院教会我们:真正的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自觉选择。
正如学员刘逊夫在日记中写道:“愿以我血浇灌中华之花。”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今天破解“卡脖子”技术、讲好中国故事的力量源泉。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懈奋斗。
我相信,当个人的“微光”汇聚成时代的“星河”,必将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这场参观,让我深切体会到——红色基因永不褪色,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依然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激励着我们勇担时代重任,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爱国答卷。
(作者/丁佩琪 邵阳县石齐学校2406班)
(指导老师/陈香华 邵阳县第十一初级中学)
责编:谢 振 华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