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华声教育>传承·科教>正文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与STEM教育——七巧板

2023-08-22 11:5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湘黔] [责编:黄爱民]

  STEM知识素养

  一、人文知识

  北宋有个进士黄伯思设计了六件长方形案几(一种桌子),在组织宴会的时候可以根据人数进行拼装和调整,后又增加一件小几,将七件案几都拼在一起,可组成一个大长方形,分开组合可变化无穷,当时称为“燕几图”(如下图):包括两张4*1的长桌,两张3*1的中桌和三张2*1的短桌。后来有人把“燕几图”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在用餐时大家更方便,气氛也更融洽。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并改变成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为“七巧板”。

图片 1.png

(燕几图。)

  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常用七巧板来娱乐和庆贺节日,拼出各种各样的文字和图案。到了清朝嘉庆年间,七巧板传到东洋,日本天保十年(1839年),就有名为《七巧图合璧》的翻刻本在日本民间销售。十九世纪,七巧板传入西方,被称为“唐图Tangram”,不少外国人迷上了这来自中国的“东方魔板”。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至今还珍藏着一部《七巧新谱》;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特用象牙精制了一副七巧板;法国拿破仑在流放生活中也曾把七巧板作为消遣玩物。

  二、科学知识

  七巧板由七块板组成,可以拼出上千种图案,包括人型、动物、花草等等,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智力游戏。那么七巧板为什么能做到这么多变化呢?这里应用到了中国古代几何学中最基本的一条原理——出入相补原理,古人又称作“以盈补虚”或“损广益狭”,用现代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等积变化。如图S1=S2;S3+S7=S4+S6;S7=S6;S6+S7=S3……就是使看上去差不多的图形,通过替换其中的小块,实现自由组合。

图片 2.png

  STEM活动实践

  一、创意实践

  动手做一套七巧板

  材料:

  白色正方形硬纸、铅笔、刻度尺、橡皮擦、彩笔、剪刀

图片 3.png

  创意参考步骤:

  1.用刻度尺和铅笔将正方形硬纸板等分成16个小方格。

  2.按如图所示,用笔依次画上各条线段。

  3.用剪刀沿着步骤2所画的线条将纸板剪开。

  4.用彩笔对剪开得到的小纸片涂上不同颜色,七巧板就制作完成了。

  二、创意改良

  进入现代,七巧板又有了新的发展,丹麦物理学家皮特·海音在七巧板的基础上发明了三维版的七巧板。请动手做一做,看看这个三维版的七巧板能拼出一些什么样的三维图形?

图片 4.png

图片 5.png

  三、创意挑战

  和朋友们一起独立设计各自的七巧板问题,然后交换,看看谁能首先解出这个问题,谁给出的解法更多?

  (作者/李湘黔)

(一审:夏博 二审:余画 三审:文杰)

会员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师大附中 长沙经贸职业中专学校 长沙市北大新世纪恒定中学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