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华声教育>校园文学>正文

惟将侠气留天地——寻觅谭嗣同诗词里的“嗣同精神”

2023-09-19 17:11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黄爱民]

  民族应该是一套完整的装置。它不能只有形式逻辑的躯壳,它更需要填充的是精神和灵魂,这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气与内涵。“惟将侠气留天地,别有狂名自古今。”中国最后的一位豪侠谭嗣同用他短暂而又永垂不朽的一生阐释了这句诗。

  我以为“诗意”的实质就是借助象征的语言,表达深层的情感体验。谭嗣同短短的33年生命中留下的诗作有200余首(现存),谭嗣同的诗,给人一种慷慨豪迈之感,又富含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游历生活中,他饱览祖国锦绣河山,雄伟奇特的风景让他如痴如醉;在清朝混乱的政坛下,激起了他的爱国之情。他的写景诗寄托着他的豪情壮志,又彰显其洒脱自然的个性,追求酣畅淋漓,掷地有声的诗歌美学。所以,谭嗣同的诗歌不仅体现着他的远大抱负,还能彰显其胸襟与为人个性,同时让才华无限放大,诗风、情怀、抱负、个性等,自由的在他的诗文中精彩呈现。

  我在此文中只选取嗣同先生的三首诗,以我自己浅陋的理解去寻觅谭嗣同诗词里的“嗣同精神”。

“冲决一切网罗”的批判精神

  公元1878年秋,十三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但国家风雨飘摇、民众颠沛困顿、社会矛盾尖锐,这些对谭嗣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开始思考劳苦大众受压迫的原因,并萌生了为苍生求出路的“冲决一切网罗”思想。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首诗的大意是: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这首诗被选入七年级语文上册(《潼关(谭嗣同)》),我觉得选入的理由不仅仅是学习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的写作手法,更是要领悟和学习、传承诗中“冲决一切网罗”的批判与创新精神——谭嗣同号召大家要“冲决利禄之网罗,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冲决全球群学群教之网罗,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冲决天之网罗”,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网罗,是一种彻底的批判精神。

  这位十三岁的英气勃发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敢为人先,以天下为己任,是湘学的价值指向,是百年来湖南人的精神。戊戌变法时期,湖南是最有生气的省份之一,湖南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在这个时期凸显,也和谭嗣同的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分不开。谭嗣同等人创办的海阳算学社,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也开启了中国近代科技团体之先河;他与湖南其他维新志士一道,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主办《湘报》,造成了湖南生气勃勃的变革局面。

  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说:“冲决一切现象之类网罗,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

“热血盈腔”的爱国精神

  爱国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深埋内心的力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血液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对于《马关条约》之签订,谭嗣同感于割地赔款等条目,将会致使普通百姓无从生计,国家社稷穷困不堪。谭嗣同这个充满了民族正义感的有志青年,再一次被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求荣震惊了,他在《兴算学议》中说:“经此创巨痛深,乃始屏弃一切……当馈而忘食,既寝而屡兴,绕屋傍徨,未知所出。” 谭嗣同在致欧阳中鹄信中言及:“然割地一层,犹是祸之浅者。和约中通商各条,将兵权利权商务税务一网打尽,随地可造机器,可制土货。又将火轮舟车开矿制造等利一网打尽,将来占尽小民生计,并小民之一衣一食皆当仰之以给,自古取人之国,无此酷毒者!况又令出二万万两之巨款,中国几曾有此财力!”

有感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深切的爱国精神。甲午战争战败的消息传来,正在其父任所汉口的谭嗣同,极为悲痛,他与正在两湖学堂读书的好友唐才常“两人对坐,彻夜不寐,热血盈腔,苦无籍手,泣泪数行”,表现了强烈的忧国之情。正是在这种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谭嗣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激情,萌发出变法维新的救国思想。

  四万万中华儿女同声泪下,合向苍冥痛哭,是什么让大家如此之伤悲?只因辽阔的神州大地早已不再是人民安宁生活的疆土,而成了列强肆意侵掠、强占的乐园。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最后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大片领土的割让、巨额的赔款、通商口岸的开放以及其他列强的利益均沾,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又一次狂潮,使得中华民族再次陷入痛苦的深渊。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对此,谭嗣同刺激很大,感触甚多。他在《兴算学议·上欧阳鹄书》中说:“然事已糜烂至此,岂补苴所能了。”“经此创巨痛深,乃始屏弃一切。”“当馈而忘食,既寝而累兴,绕屋徬徨,未知所出。”真是废寝忘食,坐立不安。他认为祖国处于四邻瓜分之中,诗中所“感”的,正是面对祖国危亡时一个爱国者所抒发的忧虑和悲愤。

“向死而生”的献身精神

  他去了,带着英雄的本色潇洒离去。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谭嗣同,就是那个舍身求法的“向死而生”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用绝命诗来揭露顽固派的恶毒,表达他们对改革者的思念和期望,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仇恨和蔑视。同时表达作者自己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志向与献身的英雄情怀。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我自横刀向天笑”的牺牲精神。敢于担当,勇于牺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是湘学的精髓。谭嗣同在甲午战争后的深重民族危机的形势下,倡导和参与维新变法,是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表现。尤其令人敬佩的是,面对生存与死亡,他毅然选择了流血,希望以鲜血来唤醒国人,警示改革。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面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表现了他“我自横刀向天笑”的牺牲精神。

  这是谭嗣同在狱中的绝命诗,语出铿锵,气势雄浑。即使在刑场上,谭嗣同依然没有低下自己高昂的头颅,他明白,总会有一天,在这片神州壮美的大地上,会燃起熊熊的自由、民主之火,烧尽一切愚昧和无知,不再有战争和杀戮,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慷慨就义后,有湘人撰写对联说:“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

  壮矣,快哉!谭嗣同以满腔热血抒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变法之歌,虽成国恨,但唤醒一个民族:一身肝胆,巍巍昆仑。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死不是结束,恰恰是新的开始:陈天华、姚宏业、焦达峰、邹容等在继写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湖南省浏阳市北正南路,是条热闹的大街,人车熙攘。一座大宅,古朴朱漆,分外安详,这里是谭嗣同故居。

  谭嗣同的精神,正是湖湘文化传统的体现,是湘学精神的弘扬,同时又体现了湘学向近代转变的轨迹。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刻,谭嗣同精神代表的湘学精神,还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是可以为我们今天借鉴的——因为纪念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热爱着他的热爱!

  综上所述,我认为,“嗣同精神”的作用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谭嗣同的自强不息精神应该而且可以成为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的巨大的精神动力。

  第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改革是伟大但又是艰难的任务。谭嗣同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深化改革能够赋予精神力量。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需要谭嗣同那样的爱国精神、批判精神、献身精神,尤其是不畏艰辛、不怕牺牲的彻底的改革精神。

  1900年8月,谭嗣同就义后的第二年,唐才常成立自立军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唐才常英勇就义,和谭嗣同就义时一样,这一年,唐才常也是33岁!

  在我们的浏阳城,有两条道路,一条嗣同路,一条才常路,它们穿过半个县城,交汇于浏阳河边,有人说这就是所谓的巧合,也有人说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唐才常比谭嗣同小两岁,俩人是生死之交,可以说唐才常是因为谭嗣同而死的——谭嗣同的死让唐才常认识到,温柔的改良行不通倒不如直接革命!虽然他们俩未能共同直面生死,但思想延续一刻未停。

  “我们不在黑夜里迷失,是因为星空的璀璨;永恒,不是因为你独一无二,而是有人,点燃了希望之火,然后,繁华尽现。 ”谭嗣同的思想与精神,一直引领着年轻人,一个又一个的青年,在谭嗣同用生命开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前赴后继,生生不息。

  (作者/王虎 刘姣 陈海燕 浏阳市嗣同学校)

(一审:田镇圆 二审:卢小伟 三审:谢峰)

教育维权
会员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师大附中 湖南师大二附中 长沙市北大新世纪恒定中学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