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华声教育>校园动态>正文

一个字的读音由谁决定

2019-04-15 10:38   [来源:科教新报]   [责编:黄爱民]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在原诗中读“cui”,现改为“ shuai”、“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由“xia”改为“xie”、“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由“ji”改为“qi”。日前,《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一文热传。对此教育部相关部门回应称,“改后的审议表尚未通过审议,还应以原读音为准”。随着时代的变化,语音一直在变,那么一个字的读音到底是由谁决定的呢?

修改

国家语言文学工作委员会于2011年10月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普通话审音工作,主要内容是研制普通话审音原则,根据当前语言生活发展需要修订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建立健全普通话语音规范体系。征求意见的方式有多种:向国家语委成员单位和各地语委单位发函;在北京、上海、广州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部分省市代表意见;通过网络、手机新媒体等渠道搜集网民意见,共有5万多人参与了网上读音调查,由此形成了《普通话异读审音表(修订稿)》。

目前语音有三个标准,一个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这是国家的规范标准。但国家的审音标准涵盖面没有那么广,很多读音超出范畴。第二就是词典,像《现代汉语词典》,这是权威的学术规范。还有就是教材,是使用领域的规范。

语音历史

议定语音标准可追溯到1913年的“读音统一会”,迄今历时百余年。

民国政府成立后,在北京召开过临时教育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国语”。于是,有了各省代表组成的“读音统一会”,被教育部召集而来确定“国音”的标准。彼时,北京音和南京音是两大争论的焦点。前者具有人口优势,后者被认为与中古音更接近,更雅、更利于传承文化,且与吴、粤等南方方言一样都保存了入声,更有利于非官话区人群学习、接受。

最终,按省投票的结果是——北京音取得多数票。1955年,经过多方讨论,汉民族共同语定名为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音。次年,“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成立,成员由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文专家组成,其拟定出《普通话审音原则》。

审音

如此,第一次审音工作历时整整五年,从1957年进行到1962年。2011年,语委启动第三次普通话审音工作。此次审音挑选了1985年修订的《审音表》中比较常用的577个异读词,涉及177个多音字;增加了28个审音表没有列出但实际生活中出现异读频率较高的字,于2012年3月到5月在北京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报告举出个别异读词的例子,如“伯”,在《审音表》中有两个读音,“伯伯”,读“bo”;在“大伯子”中,读“bai”(第三声)。但第二种读音只有16.95%的被调查者读正确,而该种情况下,被常见的误读为“bai”(第一声)的概率达到72.79%,而此读音并没有列进《审音表》。因此,《审音表》修订版把“大伯子”中的“bai”(第三声)改为“bai”(第一声)。

教育维权
会员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师大附中 长沙经贸职业中专学校 长沙市北大新世纪恒定中学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