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坐在了春天里。可是我必须在这春天里去看几个人,在他们的身边坐坐……”在前不久举办的“2018领读者大会暨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阅读年会”上,深圳实验学校小学教师周其星与学生们一起朗读,探寻儿童文学的美妙。
“文章中,最打动你的是哪句话?”“走近故事的主人公,你想对他说什么?”在周其星引导下,大家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渐渐将思绪投入到作者对亲人的追忆中。“这不仅是一堂语文课,更是一堂文学课。”周其星说:“语文阅读不能将作品只作为阅读的材料,分散地去学习生字生词、语法修辞等,更应当增添诗意的表达,让学生去想象、去感受、去理解。”
在儿童读物中,文学可以说是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文学就是人学,儿童文学就是儿童精神生命的母体。”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把阅读抓好了,教育也就抓好了一大部分。如果一个孩子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真正爱上了读书、学会了读书,那么也就掌握了自我教育的工具。
文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身心正值发育期的儿童来说,可以说意义非凡。“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比如《小王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夏洛的网》等,都是以儿童视角为切入点,揭示出人性中光明、温暖、值得坚守的一面。这样的文学作品,会成为一个孩子生命中的底色。”朱永新说:“孩子长大成人后,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甚至痛苦绝望的时候,这些童年的记忆能鼓舞他们站起来,激励他们不断向前。”
“世界各地的儿童文学,由于创作者所处的地域、环境、年代、写作经验和人生经验各不相同,作品也就有了各自独特的气质和特色,并共同构成了五彩斑斓的世界儿童文学全景。”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张明舟表示,如果孩子们从小就能相互了解彼此的历史与文化,理解人类共同的情感与价值,那么他们长大后就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市场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童书零售市场品种超过25万种,其中儿童文学类图书占30%左右,约7.5万种,粗略估计,近年来,每年出版的儿童文学新书也在5000种以上。“但繁荣背后有隐忧,新书多、好书少是读者比较普遍的抱怨。”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学谦说:“有些书看起来是新书,但实际上是类型化写作,跟风出版、重复出版,没有多少创新;还有一些书为了满足孩子娱乐、猎奇心理,用玄幻、离奇、惊悚、搞笑的故事来取悦孩子,没有多少营养。”
“真正的儿童文学应当有认知、教育、审美等方面的功能,构建起孩子的心灵世界。” 李学谦表示:“儿童文学应该更接地气,像《稻草人》《小兵张嘎》《宝葫芦的秘密》《草房子》之类的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正因植根于特定年代儿童的现实生活,塑造了特定环境中的儿童典型形象。儿童文学应该更有童心,要摒弃‘成人本位’‘教育者本位’的视角,防止儿童文学‘娱乐化’‘轻飘化’。”儿童文学是儿童阅读的第一块基石。打牢儿童阅读的基础,需要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也需要更多的领读者,引领孩子走进广袤富饶的文学世界。“一个原本有趣的阅读过程,如果变成一个为了做题、为了写作而进行的过程,就会立刻变得无趣。长此以往,孩子更会变得排斥阅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让孩子去感知、去欢笑,才是最重要的。”新阅读研究所所长梅子涵说。
如何让文学作品走进课堂、走进孩子心中?江苏省特级教师丁筱青理解:“首先,文学的课堂要以儿童为主体,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体验者,教师的作用是辅助指导。其次,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亲近文学,比如,要根据孩子的接受状态来设计问题,不要过度追问,试图把他们引导到成人想要的答案。可以适当帮助学生概括、归纳、推理,但不要贴标签、用概念,不要肢解文本。”
用文学浸润孩子心灵,构建起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阅读世界,期待每个儿童文学创作者、领读者、关注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