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化对新教材的认识理解,探究新教材课堂施教方式,培养青年教师主动担当、自我成长意识。3月30日,浏阳市王虎高中历史工作室进行以“如何教好新教材”为主题的教学研修活动。受疫情影响,此次活动以线上方式进行,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为教学内容,主讲的四位老师根据本校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情况,分别展现完整的有生课堂呈现和无生课堂说课。浏阳市名师聂畅、王虎、罗申佑三位老师就此次示范课进行了点评,任拥老师就此次活动,写下了自己的感悟。敬请期待。
点评罗桂芝老师示范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作者/聂畅 浏阳三中)
一堂公开课是否成功,有诸多标准。我觉得简单点说,可以看两点:一、是否有新意;二、是否有实效。
要上出有新意的课,不容易。罗桂芝老师的这堂课,做到了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她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法。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四大问题环节,让学生解读材料,教师正确引导、合理点评。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掌握了知识、提升了解题的方法和能力。可谓将问题式教学法运用得灵活自如。有实效,罗老师也做到了。她发了学案,学生提前梳理了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比较了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不同,基础知识落实到位,也为问题探究做好了铺垫。而学生作业的展示和订正、四大问题的探究,无疑使学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素养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而罗老师自然的教态、伶俐的口齿、清晰而又极具亲和力的表达,又使效果增益不少。
可见,罗老师的课,是一堂有新意、有实效的课,是一堂值得观摩、值得点赞的示范课。
提两个商榷之处: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精髓之一,是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是不是可以预习阶段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收集问题,课堂上一起解决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既然是问题式教学法,就将问题进行到底吧。
二、旧教材的第一目是“革命前的沙皇俄国”、新教材的第一目是列宁主义的形成”,都是讲十月革命的背景。为何新教材不遗余力、浓墨重彩地介绍列宁主义呢?我想,最好的解释是一一贯彻国家意志,彰显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本堂课处处强调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实践决定理论,但后者对前者反作用,有体现,力度稍显不足。所以本课结尾时,是否进一步升华,完整地揭示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任何理论都不如现实具体——沈从文”之后,是否加上一句“理论是实践的眼睛——邹韬奋”?
浏阳市王虎高中历史工作室3月份研讨活动观感
(作者/罗申佑 教科所)
本次活动主题:如何教好新教材。研讨课题为: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形式:由于疫情原因改为线上研讨、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完整的有生课堂呈现(浏阳五中 罗桂芝)和无生课堂说课(浏阳四中 李俨峰、浏阳三中 卓银化、浏阳六中 刘芳老师)相结合。这次活动由浏阳五中任拥老师负责组织,准备充分,整体情况非常好,同课异构各有特色。对罗桂芝老师的课堂教学,三中聂畅老师作了很好的点评,王虎老师也对活动作了很好的总结;相信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
我个人的整体观感如下:
一、优点与经验
1、线上研讨、同课异构形式研讨教学问题大有可为,以后用这种形式我们还可以开展校际间、学员小组内的教学交流。
2、课标课程意识的增强。几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中都注意钻研和遵循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关注初中课标和教材的内容要求,以突出重点内容和关键问题。
3、结合单元学习主题和本课的学习主题,围绕大概念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如罗老师整合主旨为“理想与现实的考量”、李老师整合主旨为“20世纪前叶俄国的革命、改革之路”、卓老师以时间轴来整合教材内容、刘老师以“理论指导、革命曙光、道路探索”来整合教材内容。这样,使单元中涉及的战争与革命、理论与实践、世界格局的演变主线清晰。
4、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运用材料问题教学。如罗老师运用漫画和人物图片引入学习主题,以问题探究为主线;卓老师和刘老师以国旗图片引入学习主题,李老师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共产党宣言》引入学习主题;他们都选择了较多的材料并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教材上的材料与问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
5、普遍重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如时间轴和地图的使用、唯物史观的渗透、材料教学、历史解释等。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二、不足与建议
1、进一步钻研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初高中历史教材。如初中最新修订的(20年版)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如下),就有助于我们处理教学衔接与详略问题。
2.列宁与十月革命
学习要点:列宁的革命活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学习提示:理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学习延伸:了解革命领袖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作用。
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要点: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学习提示: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学习延伸: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大历史意义。
我们应明确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为: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变化与发展)。本课的知识结构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要突出列宁主义的形成及其地位、影响(可从十月革命背景的角度来定位,重视其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的经过可从略,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应了解其经过,肯定了不同阶段的历史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指出其历史局限。
2、整合本课主旨和立意时应注意准确性和严谨性。如用“革命的前路”“歧路中求发展”等,似有不妥。还如聂畅老师指出的,理论升华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作辩证分析。另如王虎老师指出的教材逻辑和教学逻辑问题也值得重视。毕竟弄明白学理才是硬道理。
3、进一步明确高一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是学业质量水平2,兼顾一下水平3、4就可以了。对教学内容要大胆取舍,突出“学习聚焦”内容的学习,不必要过多补充知识、大量运用材料教学和拔高教学要求。在这个水平上,似乎我们可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追求教学评的联动、在学生进一步聚焦学习主题的问题探究中提高历史认识、提升核心素养。
评课
(作者/王虎)
本节内容容量大,线索杂,理论性较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点又比较陌生,五中的学情等决定了讲授这节内容的难度。罗桂芝老师敢于挑战,而且挑战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值得我们为她点赞。
优点:
1.精心抓点,凸显历史核心素养。例如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要把握好“时空观念”,通过“史料实证”,运用“唯物史观”,才能得出思辨的“历史解释”,最终渗透“家国情怀”。罗老师在解析“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都非常注意这个方法的运用。
2.紧扣教材,充分运用教材素材。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时间,罗老师多次让同学们结合教材阅读思考。“先把教材教好”是我一贯的观点与实践,特别是在高一的教学实际中。
3.运用政治理论解释历史事件有助于加深同学们的理解,训练其思维。比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待事物的一分为二的分析等,这些都很好。同时注意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层层分析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议与自勉:
1.这一节课教材内容很多,我们要理清楚教材逻辑与教学逻辑的联系与区别,教材逻辑重在印证和理解教材逻辑,呈现逻辑是以结论前置居多。而教学逻辑重在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所以,我们要理清教材编排的逻辑关系,才能构建起自己清晰的逻辑路径。比如这节内容三个子目录之间的逻辑关系,“列宁主义的形成”与“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比如第三子目录,“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它是三个政策,或者是三种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它们三者之间又是怎样的逻辑关系?
2.我自己上了这节课,也听了本校梁老师的课,今天听了罗老师的课,学习了李老师、卓老师的设计,认真学习了聂老师的评课,都是受益良多。感觉就是要多学习!经常学习!
3.要大胆取舍。抓重点学透彻。
三月份工作室活动感悟
(作者/任拥)
按照首席名师王虎老师的年度工作计划,三月份由我们第二小组组织活动。主题已经确定——如何教好新教材。由组织小组成员参与活动到策划活动的全部过程角色的转化,于我是一个挑战。
王老师组织活动经常是大手笔,能邀请到很高端的专家进行指导或讲座,能带我们外出学习交流开阔眼界,那我们这次就来一个比较安静的内部研修吧。王老师的宗旨是让更多的学员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那每个组一定要有代表参加的,于是有生课堂的授课和无生课堂的说课结合的同课异构形式就定下来了。
正好遇上了疫情的困扰,安静的内部研修得到了王老师的肯定。课题确定,方案敲定,线上研修的方式怎么进行也有了思路。
整个过程中,王虎老师跟进把关,罗申佑老师密切关注,三位名师团队老师推荐辅导学员参加,特别是聂畅老师为点评做准备一直跟进参加活动老师们的进度。更让我欣慰的是四位领有任务的年轻老师们主动出发,埋头备课,尝试采用合适的线上授课方式进行呈现。不得不说,在王虎老师和罗申佑老师的引领下,看似宽松的工作室环境是真真实实地培养了成员们的团队合作、主动担当和内生成长的意识。赵亚夫教授说过,有效的教育让人学会行动。这句话放在工作室对每位成员的培养上很是切合。
一年多新教材的使用,老师们从迷茫在走向自信。四位老师结合学情,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反复阅读教材文本,把教学实践中对新教材的理解落地到本节课的设计当中。他们都能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知识逻辑体系去建立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罗桂芝老师注重自主学习,把基础知识的落实交给学生,对教学内容大胆进行了取舍,精选史料设计问题突破重难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在循循善诱中让学生动起来,质疑、思考、解惑,亲切的态度如邻家姐姐,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十分娴熟。卓银化老师从初高中教材的对比分析入手,立足学情,确定教学设计的着力点。注重情境的创设,从导入到开放性试题的升华一以贯之,引导学生置身其中,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生发对当时当地人物和事件的同情和敬意。刘芳老师注重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利用,梳理基础知识,注重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对教材结论性的知识补充史料,关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李俨峰老师注重大单元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构建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以此落实深度学习、涵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当然,每一堂课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某些方面的用力可能会带来其他方面的偏颇。新教材的教学,如何准确理解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结构,明确单元主题,确定教学立意,整合知识架构,收集恰当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实现教学设计与学科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是我们一直要努力的方向。重要的是,我们有一个共同努力的平台,我们携手走在专业成长的路上。